首页 >  聚焦 >  >  正文

【重要新闻】身体·智力:ChatGPT倒逼与知识的未来——“ChatGPT时代的体育学术:身体作为方法”线上论坛简讯

2023-02-25 06:04:29 来源:北京市学校体育联合会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本公众号

近期出现的ChatGPT以其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对话能力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以往的网络沟通形式,信息网络似乎从服务于人之沟通的中介成为人类沟通的直接对象。作为人工智能的一种新形态,ChatGPT能够学习与理解人类语言来和后者进行情境性对话的能力也进一步引发各界关于人与技术关系的讨论与思考,其中,体育与身体的紧密关系使体育成为从人之身体维度反思这种关系的进路之一。

为此,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与科学》编辑部与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于2023年2月18日联合举办了“GPT时代的体育学术:身体作为方法”线上工作坊。本次学术工作坊邀请上海报业集团资深编辑吴驷、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路云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智慧教授、《体育与科学》杂志主编程志理编审做主旨发言,四位专家分别从ChatGPT的使用体验、人工智能对体育学术的影响、人工智能的社会学反思以及人工智能对体育学建设启示的视角对ChatGPT时代的体育学术进行了理论探讨。


(资料图)

《体育与科学》杂志主编程志理在开场白中说,我在半个月前为这次论坛做工作文案时,写了一段话:ChatGPT 是工具,好的工具。ChatGPT 可以写论文,甚至比我们写得“既快又好”。倒逼我们思考的是“我们作为学人究竟应该干什么”?被没收了刀具,是不是应该制造工具再上,或者说我们被“没收”的究竟是什么?我的思考是,被没收的其实是技能,并不是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我们的职业身份,唯一不可取代的是人的创造力 (智力),所以一切智力的结果被机器人取代,均可接受。因为这种接受也促动人的智力不断更新与开发,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这是体认范式研究给我们的信心,也是体育运动实践本体论的后现代未来意义。ChatGPT 出现之后,我认为这和AI 绘画出现之后人们的心态变化是一致的。心态就是建筑在不了解的基础上的发病,一种是热症,片面地夸大新技术的能力,动不动要颠覆,要替代,要失业;一种是寒症,不断地打击贬低新技术,没新意、不成熟、没有应用前景。如何消弭这种不良的两极心态,需要我们冷静思考。

主旨报告环节

01

吴驷

吴驷以《人工智能时代:体育才是未来》为主题,结合自身使用ChatGPT进行的体育相关问题的实际问答,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体育因何能够成为未来。首先,包括ChatGPT在内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实际上是对人类身体的第二次解放,帮助人类从对工具的过分仰赖中得以释放,这种释放的结果之一,就是人类有了更多追求生活乐趣的时间与能力。人们的体育参与因为进一步被释放的身体得以拥有更加丰富的活动类型,使人们能够真正从体育中获得游戏的乐趣。因此,人工智能对人类身体的解放恰恰为体育开启了回归游戏之乐的未来。其次,通过对体育竞技的核心与特质的分析,认为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的体育生活,因为体育是一种身体游戏,机器人的体育竞技并不能实现对人类身体本体的回归。此外,借足球等对抗性体育运动为例,指出强调人类身体间性的体育参与中机器无法获得合理的生存空间,因而不能承担起对身体本体的坚守。

02

路云亭

路云亭以《ChatGPT引领体育学术革命》为主题,从ChatGPT强大且高效的内容生产能力延伸到它对学术成果创作的影响,由此思考体育学术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可能转向。整体而言,路云亭认为ChatGPT对于学界而言是一场挑战,而这种挑战或许会使整个体育学界迎来一场创作革命。这不仅源于其对信息的强大整合能力以及在整合后新内容生成对既有学术研究成果的显著超越,更在于这种超越对科研人力生存空间的挤压,其中,在知识创新方面已表现出一定程度固化状态的中国体育学界尤其要深思如何面临这样的挑战。对此,中国体育学界需要改善体育学术研究的既有范式,从个体层面反思自己的学术实践,寻找中国体育学术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革命之路。

03

王智慧

王智慧以《对话ChatGPT:我们的优势何在?》为主题,分别从技术对人的改变本身、类人的ChatGPT能够取代人们什么、技术为人带来的空间转换以及面对ChatGPT的到来人类的话语优势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并在加速过程中制造着人类与技术的互构融合以及不平等关系。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曾经的卢德主义再次上演,不仅会替代我们的知识生产的自主性,也会导致短期内科技伦理和学术伦理价值的改变,而长期甚至会造成部分领域的技术性失业,ChatGPT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学术能力应当引起我们对理论科学知识再生产以及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反思。此外,人工智能不仅是新的科技工具,更是嵌入社会情境中的新社会主体,推动着机器与人交互的进化,即人与非人之间的耦合,及其衍生出的“物质性的身体”与社会化的情境表征。第二,ChatGPT能够取代人们的知识更新形态、社会分工格局、生产效率以及与物之间的既有关系。其中,既有的不对等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向互为主体的演变,人文社会科学对人之主体性的思考带来了不曾有过的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指向。第三,人工智能带给我们一种空间的切换。机器作为一种主体物也具有能动性,同在一种场域空间,这反映出人与机器间是一种具有意志性的对称和平等关系,这种象征互动的视角正是体育社会学关注的核心主题之一。第四,面对ChatGPT,我们的优势在于作为人之自主性的能力,这是非人的人工智能无法完成的。我们的话语与知识的贡献体现在基于本体性的经验而建立的学科想象力,而这种能力是集中在行为秩序和情境上的,是以人为核心的,这一优势是体育社会学可以谋求新的知识增长点的关键。

04

程志理

程志理以《ChatGPT反思:作为人学本体论的体育学建设》为主题,从ChatGPT的算法原理以及数学逻辑的介绍,提出ChatGPT最核心的仍然是数学家在指引人类前行。他从“数据”到“智慧”的具象化图示,给出了从原始数据赋值构成“信息”,信息之间形成联系而生成“知识”,再从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灵感”而呈现人的思维能力(智力的创造性),最后坐实“灵感”的人类“智慧”而形成人与非人的本质区别。程志理说,ChatGPT有知识,但还没智慧,正在从第三步向第四步迈进。他在我们应当如何评价ChatGPT的分析中,给出了自己研究ChatGPT形成的一个新见解,即“反问题”概念。ChatGPT的热议给了体育学科建设中体认范式的学术机遇。他认为,首先,当下我们对ChatGPT的认知还是将其作为一种相对先进的技术,即对人工智能算法的认知还不普遍,因此导致许多人会产生这种机器具有“智力”甚至“意识”的错觉,这既是人类的“错觉”,也是对此技术的陌生。其次,即使ChatGPT目前于我们而言是一项先进技术,但此类基于大规模语言模型的机器不具备关于这个世界的根本认知,即,它并不具有自我意识,只是人们在使用时,GPT的“生成性”对问题有了筛选性“判断”,这种判断是“无意识”的算法使然。再次,ChatGPT的非自我意识性难以替代人类的创作能力,它对人类的取代能力实际上基于其运行所依赖的语法结构与语义内涵以及概念体系,而这些都已是被人类生产出的,即可预测的事实是人类智力活动的“结果”的再造。最后,在认识到人类基于体认的创作能力无法被机器替代的基础上,体育学在“体认范式”本体论的指引下应当开启行为学转向,即从研究“人体”的生物体育学转向运动行为叙事的“行为体育学”,注重行为叙事中行为本体的“意义”;从人的“内部逻辑”出发的“身体感”来把握运动中的身-心关系,建立身心一体的探寻问题真相的“反问题”思维。

主旨发言结束后,与会者还提出了很多问题,专家一一予以解答。三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用程志理主编的话来说“这次论坛至少让我们从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知道了我们不知道什么”。

来源:体育与科学

标签: 人工智能 体育与科学 中国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