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中资机构年报进入密集披露期。近日,交银国际(03329.HK)、国泰君安国际(02611.HK)先后发布2022年度报告,2022年自营交易收入均录得大额亏损,拖累前者年度净亏损29.84亿港元,后者净利润下滑近93%。
(相关资料图)
事实上,对不少在港中资机构而言,2022年都是折戟之年,“成绩单”都不尽如人意。除国泰君安国际业绩为正以外,其余已披露业绩的在港中资机构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这背后,一方面是近年来券商经营环境发生巨变,全球货币政策收紧、地缘政治风险持续与新冠疫情反复,港股单边下行,多家在港中资机构的经纪、投行等业务收入大幅下滑;另一方面,不少机构踩雷地产中资美元债,自营投资出现巨额亏损,资金持续承压。
国泰君安国际少赚九成,交银国际亏30亿港元
交银国际陷入巨亏泥潭。财报数据显示,交银国际2022年年度公司股东应占亏损29.83亿港元,止盈转亏;自营交易收入也由正转负,为-17.41亿港元,而2021年度,该项收入则为3.99亿港元。
交银国际在年报中表示,亏损的主要原因是自营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及出售部分自营投资而产生净亏损,还有债券投资及贷款的预期信贷损失减值拨备增加,以及根据资产管理协议需支付保证收益。
具体来看,交银国际年内资产管理顾问业务的自营交易亏损4.66亿港元,是执行一名客户的资产管理协议时,将投资重点部署于债券领域所致,根据资产管理协议须向该客户进行保证收益付款。
而在亏损程度更大的投资及贷款业务方面,截至2022年12月31日,交银国际投资及贷款业务的自营交易亏损为12.75亿港元,较2021年5.39亿港元的自营交易收益减少18.1亿港元,降幅达336.5%。
国泰君安国际年报显示,去年取得普通股股东应占溢利8038.1万港元,同比减少92.66%;虽然净利润大减九成,但在同类中资券商中已属“优等生”。从营收端来看,国泰君安国际2022年收入同比下滑42%至23.15亿港元。其中,公司佣金及费用收益为8.66亿港元,同比下降47%;集团利息类收益同比下降17%至18.97亿港元;此外,由于股债双杀,公司去年自营交易亏损达4.48亿港元。
在港中资机构主营业务承压
事实上,国泰君安国际、交银国际的失利并非个例,从年报来看,去年在港中资券商业绩集体受挫。据香港证券业协会对旗下券商会员发布的2023年资本市场问卷调查,2022年香港约有超七成券商录得亏损,其中包括光大控股、申万宏源香港、兴证国际等多家中资机构。
去年,光大控股营业额为77.07亿港元,较2021年同期的217.85亿港元大幅下滑64.6%,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74.43亿港元;兴证国际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45亿港元,同比下降53.57%,归属母公司的净亏损2.97亿港元,同比止盈转亏。
申万宏源香港2022年则实现营业收入3.07亿港元,同比下降58.67%,归属母公司的净亏损8.80亿港元,亏损同比扩大818.98%。此外,海通国际、西证国际、民银资本等均在2022年录得亏损。
市场下行是去年券商经营状况出现滑铁卢的重要原因。2021年2月至2022年10月底,港股市场持续下行、交投萎靡。港股日均成交额同比下滑25.1%,衍生权证等同比减少21%,部分中资在港券商经纪市占率下滑明显,尾部券商正在退出经纪业务市场。此外,近两年港股IPO市场持续颓势,2022年募资额同比下降 68%,创2013年以来最低,这也导致券商投行业务一直处于低景气区间范畴。
市场下行之下主营业务承压的窘境,从这些机构的营收端可见一斑。交银国际经纪业务年度收入为1.22亿港元,同比下滑38.3%;企业融资及承销业务收入5936万港元,同比减少53.3%;2022年资产管理及顾问业务收入为-4.02亿港元,2021年为-7405.1万港元,亏损扩大。
国泰君安国际年报也可见业务收缩迹象。在金融产品手续费下降、固定收益证券相关投资收益下降背景下,2022年国泰君安国际机构投资者分部收益同比下滑18%至13.3亿港元;经纪佣金、财富管理客户孖展融资(保证金融资)及发行衍生品工具等收益同比下滑,拖累财富管理分部收益同比下降31%至12.71亿港元;企业融资分部收益同比下降53%至2.87亿港元,背后是股债承销与企业客户发行减少。
踩雷地产债
对于部分主营业务承压的在港中资券商而言,自营业务就成为拯救业绩的“救命稻草”,此前确有不少券商押注地产美元债后获得丰厚的收益。但2021年下半年以来,港股和中资地产美元债二级市场均出现大幅下挫,导致各家中资在港券商投资收入出现大幅缩水或亏损,自营成为2021年至 2022年营收下滑的最大推手。
根据天风证券研报,2022年至今,违约地产中资美元债共计89只,违约主体共计46家,包括金科地产、旭辉集团、当代集团等。另据Wind资讯数据,自去年3月以来,地产美元债违约规模超300亿美元。
踩雷地产债后,在港中资券商的自营投资收入大多呈现2021年大幅下滑、2022年转入大幅亏损的局面,部分券商甚至一举亏掉公司前几年的累计净利润。
2021年,海通国际交易及投资收入同比下滑91%至0.99亿港元,2022年亏损走阔;国泰君安国际2021年交易与投资净收入同比下降91%至 0.60亿元,收入占比降至极低的2%,2022年由盈转亏至-4.48亿港元。
申万宏源香港2021年投资业务收入减少至1.15亿港元,2022年由盈转亏至-621万港元。其中,债券业务及衍生工具收益2021年亏损4.35亿港元,2022年亏损6.23亿港元,亏损持续扩大。
也有券商及时退出,规避了大额亏损。兴证国际在2021年初平仓所有地产美元债避开了大幅下跌,2021年金融产品及投资收入为2.14亿港元,但 2022年上半年转为-0.23亿港元。
有市场人士指出,此前,在港中资机构基本都会习惯性配置地产美元债,在行情稳定时,每年稳定有6个点以上的收益,当时很少有机构意识到风险。
“2021年至2022年,中资在港券商频现亏损,除了外部环境恶劣以外,没有执行严格风控、行业配置过于集中等问题也值得反思。”中泰国际研究部主管赵红梅在研报中指出,近两年来,中资美元债爆雷、美联储加息缩表等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带来相关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上升影响,给一些重资本、高杠杆模式下的中资券商带来极大考验。券商风险控制能力和流动性管理成为未来持续发展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除二级市场踩雷中资美元债外,由于中资美元债发行持续降温,中资在港券商债券承销业务也呈现萎缩态势。中泰国际研报指出, 2022年美联储加速收紧货币政策,持续推升美债收益率,然而中国稳健货币政策趋向宽松,中美货币政策方向背离预计将使中美国债收益率利差保持收窄趋势,并进一步减弱美元融资的成本优势,中资美元债一级市场也呈现颓势。
事实上,市场竞争正在加剧。根据瑞恩资本披露的数据,2021年至2022年,按保荐项目书排名的前13名中,中资比例连续两年超过50%,中金公司连续两年排列第一。债券承销方面,2022年中资券商承销离岸债规模前三分别为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及海通国际,三家的市占率分别为4.56%、4.55%、3.46%,均较2021年有所提升。业内认为,这也意味着对于部分在港中资券商(尤其是中小在港券商)而言,未来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存量竞争。
标签:
2022-03-18 15:03:32
2022-03-18 15:01:59
2022-03-18 15:00:36
2022-02-07 16:16:27
2022-02-07 16:16:27
2022-02-07 16:16:27
2022-02-07 16:16:27
2022-02-07 16:16:25
2022-02-07 16:16:25